
“唰唰、唰唰”,有节奏的织布声从屋内传来,45岁的胡葵花和几名女织工在埋头工作。令人称奇的是,她们编织的不是布料,而是一条条被裁成宽约2毫米的窄长纸画。
在地处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古镇,这群女织工正在制作的是纸织画。纸织画用纸编织,形成于隋末唐初,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。纸织画曾与杭州丝织画、苏州缂丝画、四川竹帘画齐名,被誉为“中国四大家织”。
平凉崆峒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白晓燕介绍,纸织画是融编织工艺和绘画艺术于一体的中国传统工艺画,追求“似而非似”的朦胧效果。经过构思、绘画、剪裁、编织、补色、裱褙等工序,“人物、山水、花鸟、动物等都有了3D立体效果”。
在崆峒古镇,依托纸上艺术,不少当地留守妇女渐渐成了致富能手。许多妇女称46岁的何霞为“何老师”,因为这几年,她已教授上千名妇女学习剪纸。
“留守妇女学会了剪纸,还可以把产品放在我的店里售卖。”何霞说,商店一角堆满了留守妇女们的剪纸作品。
平凉剪纸艺术来源于春节和元宵节期间的剪窗花,乡间的妇女用红纸剪成十二生肖和民间生活的画面贴在窗户上,以示喜庆。如今,平凉剪纸作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。

目前,何霞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,她表示要把民俗剪纸艺术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做起来,带动剪纸产业的发展。
近几年,通过打造“陇原巧手”品牌,培训留守妇女从事手工艺品制作,甘肃省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留守妇女脱贫致富。2016年,甘肃“陇原巧手”的销售额达5600万元,带动“巧手”18600人,每人年增收3000多元。
在给留守妇女的授课现场,一名妇女希望何霞给自己现场剪一幅肖像。何霞让她坐下,取来一张A4大小的红纸,折成四折,拿起一把小剪刀便剪起来。剪刀在她手中灵活舞动,不到5分钟时间,一副栩栩如生的肖像剪纸就完成了。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更多西部新闻尽在中国西部网:chinawest.org.cn